全國統一銷售熱線
固體廢棄物是指人類在生產、消費、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固態或半固態的廢棄物質(部分國家將高濃度溶液也歸類為固廢)。固體廢棄物的處理通常是指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體廢物轉化為適于運輸、貯存、利用或處置的過程,固體廢棄物處理的目標是無害化、減量化、資源化。由于固體廢物種類繁多,組成成份相當復雜,導致其物理性狀千變萬化,有分析認為固體廢物是“三廢”中最難處置的一種。
2009年開始,我國垃圾焚燒大規模建設開啟,目前,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%,其中焚燒處理能力占比已超過40%,2020年將達到50%,經過大規模垃圾焚燒發電建設后,我國固廢處理也正由發展階段向完善階段升級。
2018-2019起,我國垃圾分類重視化程度不斷提高,2017年底,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《關于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46個重點城市要出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施方案或計劃行動。截止到2019年3月,除西藏日喀則外,其他45城均以意見、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的形式對垃圾分類進行了“日程規劃”,其中已有廣州市、深圳市、長春市、蘇州市、宜春市、銀川市、泰安市、太原市、寧波市9個城市出臺了專門的垃圾分類管理條例。
2019年1月31日,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》并將于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,該條例引起了行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,被稱為“史上最嚴”垃圾分類條例。
垃圾分類嚴格化后,預計也將帶來垃圾處理技術路線格局的變化,資源化回收類技術處理路線占比將開始提升。而這樣的技術路線變化趨勢,與美國、日本固廢處理發展到后期的情形也是一致的。美國的垃圾焚燒處理量占比在1995-1998年達到20%左右后即趨于穩定,2000年以后開始逐步下降,而回收占比在2000年后開始逐步提升。
除了垃圾分類的升級外,無廢城市作為新的概念,于2018年底提出,“無廢城市”則是城市固廢處理減量化、資源化理念升級的更高要求。2018年12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工作方案》,從60個侯選城市中篩選確定了11+5個城市和地區,作為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。
11+5個城市分別為:廣東省深圳市、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、安徽省銅陵市、山東省威海市、重慶市(主城區)、浙江省紹興市、海南省三亞市、河南省許昌市、江蘇省徐州市、遼寧省盤錦市、青海省西寧市。與此同時,河北雄安新區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、中新天津生態城、福建省光澤縣、江西省瑞金市作為特例,參照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一并推動。
“‘無廢城市’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,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”,從源頭減量、從源頭防止二次污染、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等才是該理念的內涵。
目前,國際上也僅有8個城市明確提出建立“無廢城市”。從我國無廢城市的建設試點進度來看,2019年上半年,試點城市政府要印發實施方案,2021年3月底進行評估總結,成績突出城市予以通報表揚,把試點城市行之有效的改革創新舉措制度化。即在兩年內,我國要形成一批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示范模式。
而關于無廢城市具體建設的模式,目前各個試點城市和研究設計機構均仍在探索中。但可以預期的是,為實現整個城市固廢產生量最小、資源化利用充分、處置安全的目標,兩網融合、四級網絡體系建設、發展“互聯網+”固廢處理產業是大趨勢,屆時我國的城市固廢處理體系也將迎來全面的升級。
兩網融合:即城市環衛系統和再生資源系統的有機結合,對生活垃圾投放收集、清運中轉、終端處置業務進行統籌規劃,實現投放點的整合統一,作業隊伍的整編,設施場地的共享等。這不僅可以在一線指導居民分類投放,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,還能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率,實現垃圾總量的減少。
四級網絡體系建設:是以設備研發為依托,將前端回收體系作為源頭管控,固體廢物經過再生資源加工處理,建設專業科學的資源回收循環體系,在多級化和專業化機制管控下,實現將傳統的“低,小,散”粗放型經營模式向規范化、智能化、集聚化、標準化、體系化方向發展,形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,實現垃圾“資源化”的最終目標。